close

飯糰人偶.jpg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外國人 越來越不想跟台灣人結婚」,不過,在我家孩子的幼稚園裡目前倒是蠻國際化的。我們的媽媽們來自世界各地,有中國、日本、越南....。早晚接送小孩時最是熱鬧,可以聽到媽媽跟孩子們用各自的母語交談著,但孩子一轉身馬上就又是全面中文,這裡,簡直就是國際村的小縮影。

總是有人羡慕著我家二小,從小就能跟著爸爸雲遊四海,總是認定他們一定會有所謂的國際觀。其實,即便是身處這小小美麗寶島,還是有很多機會去瞧瞧別人的世界。這會兒,我們就利用女兒節(三月三日)即將到來之際,邀請了溫柔美麗的日本媽媽帶領我們認識這一個很春天的節慶

IMG_6377 IMG_6275  

Joanna媽媽,這位熱真又溫柔的日本媽媽,這天以女兒節的由來、歌謠、人偶的座位佈置、人偶飯糰和折紙帶領我們進入日本文化之中。

這個節日是從中國傳去的:3月時到水邊清洗身上不潔之物,借水的靈力驅除邪惡和不祥之氣,因為在那時一般人都認為上巳這天是災禍的日子,為了消除附在身上的厄運及污穢之物以確保平安。這種活動稱「褉」。後來才把三月三日作為上巳節固定下來,這大約起源於周代,在中國宋代以前是個很受重視的節日,魏以前稱為上巳。宋代之後,上巳節已近消失在中國;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三月三日是日本五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一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節日風俗延續至今,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三月三日在明治維新以前指陰曆,後多改指陽曆。從名稱上看,日本也稱三月三或三月上巳,同時也稱女兒節、雛祭,反映出日本的節日文化特點。

在日本,關於三月三節日習俗的記載,最初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並被公認是由中國傳入延續下來,逐漸演變為日本的女兒節。關於曲水宴風俗,最早能看到這一記載的日本文獻是西元720年編成的《日本書記》,顯宗天皇元年(485)三月條載:“三月上巳,行幸後苑,另設曲水宴。”在《荊楚歲時記》則是這樣描寫三月三日的“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晉代文人雅士曲的水流觴活動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紀前為日本統治階級所仿效,傳到日本之後,主要是天皇及貴族所從事的活動,大約一直興盛到日本平安時代前期,此一時期,日本民間是否存在三月三節俗,卻不見記載。而“褉’’也在奈良時代末期(792)傳到日本,據《類聚國史》載,桓武天皇延歷十一年(792)三月丁巳,“行幸南園袚褉,命群臣賦詩。”可見曲水宴已經加入袚褉的內容。

 袚褉後來又與日本民族固有的習慣、神道教中的習俗相結合。平安時代(794~1192)初 期,用來袚褉的祭物是撫物或贖物,即天皇用供奉在陰陽寮的偶人觸撫身體,然後吹上一口氣,再同身上脫下的外衣由侍臣拿到河邊順水漂走。貴族間則自製樸素的 紙偶人來裝飾,節慶過後便把它放入河中或海裡隨波而去,象徵偶人代替自己與病痛災難一起遠遠的漂走,這也是偶人娃娃的起源。而平安時代長篇小說《源氏物 語》中的《須磨卷》對三月三袚褉的情形也有所描寫:三月朔日恰逢巳日,源氏公子尊勸去海邊修褉,請路過的陰陽師舉行袚褉。“將人形’’置於小船上,放到海裡飄流。

雛祭的主要意義為袚褉,即是用雛具偶人帶走身上的災難和不祥。做為祭具的偶人一般稱為雛人形,經歷了土偶、木偶、草雛、紙雛、布雛等所用材料的變遷,在形式上則歷經了“流雛’’的習俗,即用紙扎成偶人,將病痛、災難等惡魂與擺放家中的“飾雛’’之 變遷和並存現象。通常都會在三月三日的傍晚舉行,把各式各樣的偶人娃娃隨著供品漂流到河裡去,祈求更健康平安,後來因為技術的發達,自製的紙偶人也就成為 平安時代上流階級女孩子拿在手上玩的玩具了。至今在日本的岐阜、鳥取、廣島、奈良、歌山、美濃等地仍保有放水偶人習俗。

 

1.  偶人排列

人偶介紹.jpg  
偶人娃娃擺飾

偶人娃娃的擺法大致上都相同,一般來說,面對著偶人最上層金色屏風前的兩尊分別是左為穿著衣冠束帶的天皇「男雛(おとこびな)」 及右為穿著十二單衣的皇后。左男右女的擺法是因為當時的武士和女孩子走在一起的時候,冷不防有敵人殺過來的話通常都用左手保護女孩子,而用強而有力的右手來 拿刀作戰,所以方向一旦錯誤,女孩子會很危險,但這在明治時代以後,由於穿洋裝的習慣傳入之後,也有不少地方已經不這麼擺了,這種左為天皇右為皇后的擺法 是屬關東流,而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方都恰好擺相反,右男左女是屬關西流。

最上層是一對天皇及皇后稱為宮廷偶人,他倆中間放置著一對乾淨白底插著花的瓶子,第二層是三名宮女,面對偶人,由右而左分別手持長把酒、酒杯、及酒壺,在三名宮女的中間又擺有兩個高腳盤,放著的是日式糕點,第三層是演奏音樂的五人樂隊,面對偶人,由右而左拿 的樂器分別是蕭、笛子、小鼓、大鼓、及太鼓。第四層是隨從,面對偶人,右為左大臣,左為右大臣,左大臣通常是老公公造型,右大臣則是年輕人造型,隔在他們 倆個中間放有菱形粘糕餅、彩色爆米花、和白酒。第五層是三名僕人,它會因偶人的種類及所持的東西而有不一樣的作用,而在三名並排的僕人兩側,面對偶人,右 放櫻花盆栽,左置柑桔盆栽。第六層通常擺些小型的梳妝台、衣櫃、鏡台、茶道具、剪刀箱之類的嫁妝用家具。第七層則是牛車、籠子和轎子等。

2. 偶人折紙

折紙 7.jpg偶人折紙

折紙 1 .jpg 折紙 2.jpg 折紙 3.jpg 折紙 6.jpg  折紙 5.jpg  
簡單的折法介紹

一片八開紙版(背景),二張色紙(和服),二個小圓形白紙(臉),一片細長條色紙(座位)就可以拚湊成可愛的天皇與天后天偶。
和服折法:
1. 正方形色紙先對折成三角形。
2. 尖端處再內折小三角形。
3. 如上圖,左右各折進來,想像雙手環抱的樣子,先右手抱進來再左手。
最後再加上小臉蛋,畫上五官和頭髮,就大功告成。

 

3. 女兒節歌曲教唱: ひな祭りの歌う

歌詞翻譯

()
偶人的架上點上燈,
再把那桃花来插上;
吹笛打鼓的五童子,今天是快樂的桃花節
()
天皇殿下與皇后,
表情平和並排坐,
臉雪白膚色的伺女貌似已出嫁的姊姊。
()
映上燈光的金屏風,
微微搖曳春天的風,
是否已飲過白米酒,右座大臣臉已發紅。

()
穿上和服繫上腰帶,
今日的我打扮好看,
美好春季美好日子,比什麼都快樂的女兒節。 

4. 女兒節甜點

sweet.jpg女兒節甜節及食物


彩色爆米花是先將飯弄乾燥,再將砂糖放入炒熟,做成小方塊的形狀,有點類似我們台灣吃的"爆米香"。它是有加糖進去的時節料理,所以很受小朋友的喜愛。

蛤蜊也是在女兒節最常吃到的東西,因為蛤蜊都是兩片兩片相結合在一起,如果把不一樣的殼放在一起的話,一定無法密合,所以就藉此來象徵女性堅貞不二的情操。另外一種說法是,那時正是蛤蜊的盛產期,所以就這麼把它當作時節料理了。

5. 偶人娃娃飯糰製作

飯糰人偶.jpg     

材料:
小鵪鶉蛋     2 顆
圓形薄煎蛋   2 片
正方形小火腳(作扇子)  1 片
長條形小火腿                 1 片
黑芝麻         4 顆
牙籤 (固定火腿和蛋皮用) 2 支
可愛小叉子(頭飾)        2 支
三角形飯糰   2 個
長條形海苔(皇后hair)       1 片
較短長條形海苔(天皇hair)   1 片
作法:
1. 煎好的圓形蛋對折,成半圓形。
2. 半圓形的直線部分在上,成披衣和服,披在飯糰上。
3. 在加上火腿,用牙籤固定。
4. 海苔披覆在鵪鶉蛋尖端上方,以可愛叉子固定,要插到下方的飯糰部份連結。蛋的正面再加二個小芝麻為眼,則完成。

飯糰製程  

 

女兒節由來參考網路: http://student.wtuc.edu.tw/~1092204044/girl_1.htm

 

 

 

 

arrow
arrow

    非凡媽/宋雅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