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仔米糕  
台式筒仔米糕

曾經住在國外的朋友應該都有與我相同的感觸:即便桌上擺著奢華的法式大餐、豐富多元的義式料理、五大酒莊的紅酒,但心理思思念念的卻是那一碗肉香飯滑的魯肉飯和漫著大骨肉湯和中藥香的四神湯。

這就是一種懷舊的情懷,一種對過往思念的表現呀!法國廚神Alain Ducasse對於烹飪的定義:一場發現之旅,其中包含了穿越時光的邂逅與對抗遺忘的故事。是呀,「對抗遺忘」,隨著年紀增長,越是想要找回童年味覺的記憶,尤其,味蕾的記憶往往是混合了許多的思緒、感情與故事。看來,對於懷舊的思念是古今中外共同的情結。就像是想到千層糕,就會憶及小時候陪外婆去買菜,當小手因為提著大包小包捆出一條條紅色小血痕,小腳也正抗議著一整個早上的奔波時,外婆就會帶我去一個神祕的攤子,遞給我一塊熱呼呼還冒著煙的千糕糕,一入口那濃稠的蛋黃香和椰子口感,不知是食物真的好吃到令幼時的我無限感動,還是又累又餓的我嘴饞至極,那刻入口的感動,三十多年後的我仍然無法忘懷。

而臺灣的懷舊延申在飲食上的最佳表現就是臺灣小吃,臺灣人的餐桌就是一部最詳盡的台灣歷史。以研究臺灣食為長的陳玉箴博士就表示:「老祖先的飲食智慧,要與那個年代的生活環境、社群組織,以及人與人的情感聯繫相結合。若想解得飲食文化的傳承,得先明白曾經的社會脈胳,而這些關於往昔生活的知識,其實也正是每個民族、社會寶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潤餅  
寒食節吃潤餅

接下來這幾個月的飲食主題,將是【台灣小吃】。能夠以台灣小吃為主,帶領孩子進入古早味的世界讓我相當的興奮與期待。臺灣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多元文化的結合,從臺灣人、中國各省人士乃至於現在的新住民,每一次的隔合,或許都會是一次文化的衝擊,但卻也為臺灣飲食文化帶來一次又一次閃亮的火花。就如焦桐所言,「臺灣餐飲可謂傳統中國、美國和日本的綜合體,這是文化雜交之後所衍生混血菜,混血總是美麗的。」

臺灣的許多小吃更是與整個臺灣史緊密結合著,像是鄭成功軍隊駐紮台南陸耳門時創造出的蚵嗲與後來演化出的現代蚵仔煎,還有泉州的海蠣煎,星馬的蠔煎都有著各自的地理緣由和故事。能夠讓孩子在餐桌上識得母親,嚐到故鄉的滋味,學得台灣的歷史,這是我所深切期盼的。更希望這些來自故鄉的古早味,能夠伴著他們天涯海角,永遠記得台灣的模樣與母親的味道。

arrow
arrow

    非凡媽/宋雅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