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098.jpg

圖1: Mölker Stiege


只有在這樣的特殊時分,維也納這個城市才能真正屬於維也納人。街道上沒有了一車車戴滿觀光客的遊覽車,老城區不再有拿著小旗的導遊和身後滿滿好奇眼神。看起來這場瘟疫送給這個城市的一份很是特別的禮物,「獨享時光」。

mölker.jpg
圖2 Mölker Bastei


這段時間,走在路上的盡是優雅與從容,對,這就是維也納人。年紀輕的,穿著slim-fit的貼身服飾走跳著,老婆婆也不遑多讓,在冬天,總是可以見到各式最優雅的帽子與高雅的毛衫,在每一個歷史悠久的咖啡館裡都可以見到她們的身影,即便是一人獨啜,在那兒卻彷若時空凝結,分不清現代與過去的界限。

在這樣的時分,很是適合慢行於維也納的任一個角落,聆聽她的每一個故事。

今日拜訪的是環城大道上旁這一個最不起眼的小丘(Mölker),但這兒卻有著滿滿的故事(圖2)。在1531-1871年這裡有著「五角形防禦堡壘」,1637年從Schottentor和Mölker之間增建了城牆,雖然在1809年時曾被法國拿破崙帶領的軍隊所炸毀,但1811年又再度重建。

Ludwig Reiter.jpg
圖3  Die Heilige Dreifaltigekeit....Ochsenauge 畫像上的橢圓形窗就是著名的「牛眼」窗


在Mölker Bastei(圖2)上的所有建築物都是建於之前的堡壘之上,漫步而上,你會發現這裡充滿著中世紀的古老風味,但除了建築,更值得細細思琢的是這小丘上的許多故事與傳奇。

no 10.jpg   三姐妹.jpg
圖4 和 圖5

舒伯特與三個女孩的故事
爬上小丘,首先會看到這一排18世紀晚期的巴洛克建築。而其中的門牌10號(Schreyvogelgasse 10)又稱三女孩之家Dreimäderlhaus」,在這裡有著一段和舒伯特有關的浪漫故事,相傳(真的就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在這裡與玻璃匠Franz Tschöll的女兒發生了浪漫愛情故事,而三個女兒Hannerl 、Hederl、 Heiderl就是住在這兒,這個愛情故事在1958年更被拍成了電影(下面影片連結)。但除了動人故事外,建築本身也訴說著她的美麗, 以辮子裝飾的約瑟夫山牆,(圖3)還有刻有聖三位一體的紀念章上方有一個所謂的牛眼窗-這種圓形或橢圓形的窗戶自古以來就廣為人知 。
 

Pasqualatihaus 貝多芬之家,御醫之家,維也納計畫
接著往下走是Schreyvogelgasse 16, 這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古典風格角房,始建於1791年,是瑪麗亞·特雷莎女王(Maria Theresa)的私人醫生,Baptist Freiherr 所建。 更久之前這兒有著二間較小房屋,住著帝國首席工程師Leander Count Anguissola和宮廷數學家Jakob Marinoni  18世紀初,他們兩個共同製定了維也納計劃,為城市地形研究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們還是成立於1718年工程學院的第一批老師。 在1804年至1815年之間,貝多芬在建築物四樓的房間裡寫下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第四、五、七、八號交響曲」和「給愛麗絲」。這也是為何在此設立紀念館的原因。 除了作曲家的肖像外,參觀者還將發現他所擁有的物品,他的生活圖片和音樂作品播放。

no 8.jpg

圖6  Mölker Bastei 10


歌德最疼愛的孫女 Alma 
MölkerBastei 10 號,在1841年建的早期歷史建築中,德語世界最偉大詩人歌德的孫女阿爾瑪·馮·歌德在此死於1844年。 這個歌德最疼愛的女孩是維也納當時斑疹傷寒流行的受害者。 阿爾瑪(Alma)和她的母親奧蒂莉(Ottilie)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曾經居住的房屋在此左右為鄰。  1925年,這所房子由兄弟會修道院接管。  1900年前後,內部庭院由鐵製和玻璃制的屋頂拱起,螺旋形樓梯上有醒目的裝飾性鍛鐵條。(更多關於 Alma  的故事符

要走完這個小丘不過五分鐘,但卻有這麼多對歷史有著巨大影響的人名曾經在此留下足跡。如果有什麼地靈人傑之說,那麼這一個小山丘,必是所謂的風水寶地了(笑)

 

arrow
arrow

    非凡媽/宋雅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