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幼兒飲食教育的時光,心裡總是思思念念如何將桌上食餚變得更美味可口,讓孩子們更樂於嚐試各種健康的食物。由於在課堂間孩子的反應總是不錯,家裡的二個孩子也都沒有挑食的問題,對於“挑食”這個議題,我總是認為只要靠我在廚房裡的“花腦筋”就能輕易解決。
但是,關於「挑食」這件事一直到了上個月我因緣際會的有了石破驚天的突破與更深的認識。今年暑假有長輩帶著四歲的小女孩要一同來我家小住,先前就聽說她對於“吃”頗是有執有念,不會輕易嚐試沒有吃過的新食物,每一餐一定要吃米飯,常常一餐下來也只吃米飯,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抱著奶瓶,享受溫熱牛奶入胃的滿足感才會甘心入睡....,對於什麼東西可以入口,有堅不可破的原則。然而,在大家的心目中,只要在我家一定能夠吃得飽飽,而且孩子對於我的手藝一向更是來者不拒,這一次怎能讓四歲孩子砸了招牌。不過,為了謹慎起見,我還是做了一些準備,為了一大家子即將的旅行,我事先買了十多包即食白米帶著走,在家下廚的時間,也一定利用機會把菜煮得既美麗又好吃,而且還非要搭配個五顏六色不可。一切都要力求完美,吸引她的胃,讓她的食物版圖全面擴展,而不再只侷限於米飯加清炒蔬菜。
不過,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與近身觀察,開始發現孩子挑食這一檔事與餐桌上的食物似乎不太相關,而是與照顧者的態度緊密結合著。每一餐,坐在小姪女一旁的長輩總是身兼「食物守門員」的角色,對於什麼應該吃,或什麼不用吃給予直覺式的建議。例如,桌上端出了一盤美到不行的日式的「山藥黑木耳炒雞肉片」,老公才剛熱情的要夾一匙給小女孩試試,長輩馬上回應,「這個她不吃啦!」本來還有一點意思躍躍欲試的孩子馬上轉換態度跟著回應「我~不~要~吃」,又如在餐廳來了盤經典的維也納炸豬排附暑條,長輩馬上獻上如山高的炸薯條在孩子的盤中,還開心的說著「這個是她最喜歡吃的!」至於那份經典的炸豬排,孩子都還沒有試,長輩就幫她率先回應,「她不愛這味啦!」
一整個星期下來,身為旁觀者很清楚地看到小女孩的食物版圖是如何被大人型塑。過去,我分享過多文章教導父母如何將酸澀的番茄變身香甜可口的前菜、如何將豆腐變身小朋友喜歡的一口漢堡、怎麼樣讓青椒與牛肉一起舞出華麗的菜餚,然而,關於主要照顧者的陪伴態度卻未曾有過分享。我原本以為,所有的父母長輩都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廣試各種食物,然而事實卻不一定是如此,再加上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由長輩幫忙教養,三代同堂互相幫助看似方便,但隔代教養卻也造成了意料未及的不方便。
舉例來說,許多阿公阿媽早已是長年茹素,孩子當然也就跟著吃素。吃素並不代表會缺乏營養,但來源必須要多元,才能攝取完整的營養。除了以全穀為主食外,深色蔬菜、菇類、藻類以及豆類的搭配都不應缺乏,然而許多長輩早已習慣簡單吃清淡食,往往燙個青菜、加個素肉鬆就已是很豐盛的一餐,然而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所言,這樣的營養素來源往往會不足。因此,如何能夠享受三代同堂的樂趣,卻又顧及孩子的成長所需,父母與長輩其實是必須要事先好好溝通的。
關於孩子偏食的二三事,如何在食物上做變化,讓餐桌上出現更多滿足的小食客,我早已撰寫許多文章分享。然而,小食客身旁的大人,該如何陪伴才能讓他們打開味蕾,盡情的領略食物之美,卻是另有不少值得一起共同努力的方向可行。
1. 勿以語言強化孩子的飲食選擇
孩子年紀尚幼,自然無法判定食物的健康與否,對他們來說高溫油炸的香脆薯條自然是美味可口,苦瓜炒小魚干的回甘當然是程度未及,吃不出它的深層美感。這時候,自恃對孩子了解甚深的大人可千萬不要用語言強化他們對食物的印象,她不敢吃苦瓜啦、炸的最合她的口味啦.....這些都會阻擋了孩子探索美食的勇氣,而且莫名地會強化了他們對食物的偏好。相反的,我們可以利用全家一起吃飯的時間,介紹一下各種食物的好滋味,例如菇類裡面含抗腫瘤的高醣體,可以讓我們健健康康;茄子營養價值很高,在古時候皇帝的御菜單中可是常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喔! 在江湖走跳多年的我們,用簡單的話語賦予食物故事性或多一點情感連結,如此的小事只需道行深高的我們約莫一成功力,卻能輸送給孩子未來健全營養觀八成左右功力,這樣的輸與送,太划算了,何樂不為!
2. 事先準備多元膳食選擇
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飲食清淡,每一餐可能一菜一醬就飽了,但這樣的飲食方式對幼兒而言,自是不足。然而,很多父母白天都得上班,將孩子托給自家長輩自然是最安全又可靠的選擇,孩子自然是跟著阿公阿媽一起吃,這時,父母就必須事先替孩子準備多一些的食物來源,方便長輩與幼兒共食。例如,在冰箱先買些豆腐,食用時加些南瓜油、醬油膏或堅果粉就會很美味。或是事先準備一些處理好的魚片,幾片薑,加點鹽和米酒,煮碗湯,簡單五分鐘又多了一道餐點。事先小小的準備,餐桌就能有大大的滿足。
3. 牛奶不是終極解決武器
很多時候,小孩晚餐吃不下,大人就會認為,沒關係等一下泡個牛奶就好了。結果,小孩常常睡到一半,肚子飽起來討奶喝,最後導致吃得不正常,連睡眠時間也無法正常化,全面陷入惡性循環中。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營養來源應該全面多元化,牛奶已經無法負起供給成長的所有重責大任,千萬不要將牛奶當成不用吃正餐的終極解決武器。
4. 千萬不要把3C當配菜
居住在東西兩個文化截然不同的世界,也就看到了二個不同的餵養世界。在東方,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多吃幾口,還記得在新加坡的餐館中,常常可以看到外佣手持3C撥放著卡通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長則是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東塞一口,西騙一口,用分心來達成吃多多的目的。然而在西方,孩子必然是自己吃,不管吃多吃少,都是孩子自己的事,餐桌上大家總是忙著談天說笑,幾乎不曾看過父母動手餵食。一樣的用餐時間,一邊是著重在舒適的用餐氣氛,另一邊則是靠著3C來騙食,多年後孩子回憶起小時候的用餐記憶,你會期待孩子記得的是什麼呢?
5. 敞開廚房的大門
進行「孩子玩廚房」實驗多年,深刻體會到要孩子熱情擁抱食物,你的廚房也要熱情迎接孩子的參與。當孩子能夠有機會參與料理的過程,他們對食材的了解愈是深,自然愈是能夠發自內心喜愛各種食物。
飲食作家洪震宇在曾言,「對他而言,食物除了果腹,享受歡愉,還能交流情感經驗,追索文化根源,就像是個通關密語,經過唇齒舌尖的吮嚼經驗,一聲『芝麻開門!』食物背後的身世與文化密碼,就這樣自然流洩出來。」食物的世界是如此廣大,值得探索,我們怎麼捨得讓孩子的生活少了這麼多樂趣,尤其,孩子在成長的初期,對周遭事物的喜惡判斷很容易受到影響,只要我們多一點點的用心,孩子能夠得到的就不只是足夠的營養,舌尖上的滿足,更是日後的無限餐桌回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