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外文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德文的學習歷程中,那就是....每一個字都查了字典,但是湊起來卻無法形成一個令自己通徹明白的段落。相信每一個在語言道路上苦苦掙扎的你都能明白我的感受。
這一天又同樣的羅生門又出現,報紙寫著,維也納歌劇院的布幕,這一季選出了巴西藝術家的作品 ,「粉紅色的陽光」,炫爛色彩為入秋的維也納帶來了無限活力。但是布幕的相關用字卻使用了「鐵幕Eisener Vorhang」? 這可引起了我的好奇。不就是布幕嗎?何來鐵字(Eisen)之說?
Eisener Vorhang 字典中的政治意義指的是「鐵幕」,意指區隔出民主與共產二世界。但若轉換成劇院的使用,則是指防火幕,類似防火牆的功能。(鐵幕定義 https://de.wikipedia.org/wiki/Eiserner_Vorhang_(Theater))
劇院鐵幕的由來: 過去的劇院受限於科技不足,使用燃氣媒火照明,因此常有火災發生,奧匈帝國時期,最重大的一場火災發生於1881年的維也納環城劇院,因為照明燈起火,劇院內的各種裝飾品迅速著火,再加上缺乏緊急照明設備,滿滿的觀眾頓時陷入黑暗之中,無法逃生,約莫火災發生後十五分鐘之際,大部分人都已窒息死亡,最後確切的死亡數目為386人。事故發生後,劇院的防護鐵幕成了強制建築設備,用來確保觀眾逃生,並防止火勢蔓延到建築物的其他部分。(歷史事件連結 https://www.geschichtewiki.wien.gv.at/Ringtheaterbrand)
事情回歸今日討論的主題「鐵幕」,眼前這一片色彩豐富的巴西作品怎麼看都不具有防火功能?!在網路上除了藝術成份的討論外也不見防火說明,遍尋不著資料,靈光一現 ,決定直接打電話到「維也納歌劇院」問個清楚,就算千迴百「轉」,總機應該總也可以幫我轉到正確的關結處吧?!
沒想到電話一通,奇蹟自來!!!電話的另一端給了我源源不絕的正解,根本就是一趟不用錢的導覽呀!原來,目前歌劇院每季更換的布幕活動,這些「暫時」布幕是放在永久的防火鐵幕之前,直接面對觀眾。而那個維也納歌劇院赫赫有名的防火鐵幕依然屹立不搖的在歌劇院的舞台之上。
為什麼說這個1955年製作的防火鐵幕赫赫有名?1955年防火布幕的創作者是Rudolf Hermann Eisenmenger,他在戰後一直不得媒體青睞,原因是他早在1933年就加入NSDAP(納粹黨),並且在1936年贏得柏林奧林匹克藝術競賽第二名(當然!第一名一定要留在德國),1938年他又成為納粹設在維也納的最高藝術單位Künsthaus總裁,這些精彩過往歷史當然使他在二戰之後成了媒體的眼中釘。然而,背負著所謂污點,他仍在戰後參與多項藝術競賽得名(真的有實力,就算是匿名比賽,依然奪冠),甚至於維也納歌劇院這個防火鐵幕也是他二戰後的傑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困頓的戰後時光,這奧地利最重要歌劇院的防火鐵幕,非官方打造,而是集全民捐獻的力量打造而成。
事後回顧這位打造鐵幕藝術家的過往,儘管他早早被上了納粹的標籤,然後他在品格上卻是一位無可挑剔的藝術家,他於 1938 年在同事敦促下接管 Künstlerhaus 總裁的位置(相當是藝文界的最高領導)。 1939 年 6 月,他阻止了國家社會主義者摧毀科科施卡、席勒的作品,避免納粹軍方將藝術家協會被改造成彈藥庫,他更將每月薪酬提供給受種族迫害的同事。儘管,戰後他被停職,但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被歸類為無罪。
看來,他是一位「無罪的政治犯」符在納粹恐怖政策來到之前移民到安全國家的人,大多被視為「正直」的反法西斯分子。然而那些困在家鄉並試圖讓自己、家人和朋友體面地度過日常生活並讓他們活著的人,他們手上的好牌相對少了許多,但他們卻很容易受到集體的懷疑,不得不為自己的名譽而奮戰,這個防火鐵幕的創作者Rudolf Hermann Eisenmenger正是最好的例子。
此刻,再一次,我們又再一次陷入思考,(以下quote from @Ruby Huang) 轉型正義會不會也是一個光譜? 而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會牽涉到的人,他們各自是否都在不同的狀態,他們的過去決定了需要被轉換的能量屏障有多高,而當被推到那個可以轉型的中間狀態的時候,就得決定往哪一個狀態釋放能量,成為具有另一些標記的人。「真相」可能就是釐清在每一個狀態所標註的記號倒底是什麼。一種理解為什麼在那樣的時空環境之下,會標註到某些記號,然後為什麼有一些人可以很快地轉換身上的標記而有一些人卻無法,而為什麼有一些人反而在時空環境轉移之後,朝向另一個方向釋放了能量。
也或,「理解」才是原諒的啟始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