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譯自英文版Decanter並刊載於品醇客中文版2006年九月號 P83
某些蒙塔奇諾產區以延長橡木桶培養與陳年時間試圖塑造更豐郁、強烈的風格時,也代表了傳統典型的布魯內洛葡萄酒不再。佛蘭柯.齊利安尼(Franco Ziliani)報導。

近年來很少義大利酒能夠像布魯內洛--蒙塔奇諾般受到歡迎。在1975年時,只有25家釀酒廠生產800,000瓶葡萄酒;而1995年,釀酒廠的總數增加至120家(生產3,500,000瓶);到了2005年釀酒廠的總數遽升至200家,產量更是超越6百萬瓶。

產量的快速增加也帶來了許多改變。生產法規的改變允許了布魯內洛更快達到適飲期、更有結構、也更為新鮮,而在同時,法國橡朩桶也大量取代傳統的斯拉夫
(Slavonian)橡朩桶。這樣的改變也讓葡萄酒的獨特性和長在蒙塔奇諾這樣一個特殊風土的單一葡萄品種「山吉優維烈」特色受到考驗。

不同的爭論在蒙塔奇諾激烈的進行著。有些人認為現行法規太嚴格,並提倡縮減葡萄酒的陳年時間;另一派則認為將陳年時間最多縮減
15%的作為太過激進。雖然沒有人公開承認採用其他品種,大家並辯稱以傳統山吉優維烈作為單一品種。但實際上梅洛和黑達沃拉(Nero d’Avola)已被一些人所使用。

除了人為改變外,生長季節也所改變,尤其是
199720002003年的酷熱,這些明顯的改變早已影響到其他葡萄農業區,這也改變了布魯內洛的風格。舉例來說,較南方的區域,夏季氣候更為溫暖,氣候大大有別於傳統的布魯內洛葡萄栽種區。

一般而言,來自蒙塔奇諾南邊
Sant’Angelo in Colle的葡萄酒比起來自蒙塔奇諾中部或北部的表兄弟們,它的果味較重、酒體也較醇厚、強勁、酒精濃度也較高。然而產自其他從市中心朝向Buonconvento下傾這個區域的葡萄酒則呈現明顯的芳香精美,更多的礦石味、花香特色並還有更為鮮明的酸度。然而直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區域或坡度的相關研究問世,因此,並沒有辦法將這些差異性以科學數據做聯結。也正因為缺乏明顯、大量的差異,也就無法在蒙塔奇諾設立控管的組織團體來規畫如同巴厚鏤這種發展演變的特級葡萄酒文化。

面對這些不同範圍的氣候、土壤,葡萄酒製造者寧可混合來自不同區域及斜坡的葡萄以達成更令人滿意的平衡。這些差異性在品酒時便可以被察覺,即便是像
2001年這樣的最佳年份。
蒙塔奇諾是仍在進步中的葡萄酒,對於充份了解他多樣性潛力的發揮,還有一條長遠的路要走。
小檔案
蒙塔奇諾每公頃種植葡萄樹量:3,000(2,000棵是正式隸屬布魯內洛)

年度產量:6百萬瓶
年份指南
2004 大有可為的品質

2003 良好品質,豐郁並有其結構的酒

2002 貧瘠的年份造就了單調的酒

2001 好的品質並有陳放的潛力

2000 品質不錯。是平易近人的酒但仍相當年輕

1999 相當傑出的年份,有其豐富性及多層次的複雜度 
1998 非常好的品質,適合即飲

1997 相當好甚至可說是傑出的年份,非常的濃郁

1996 中等品質

1995 傑出的酒並有著細膩質感

酒後吐真言 
品評小組對這來自最佳年份、眾所鐘愛的義大利紅酒期望相當的高。當然,這其中的確有些不錯的酒。然而,對於過度使用橡木桶以及未能呈現這種酒的傳統風貎仍然有所爭論,以下是來自亞當.雷克米爾(Adam Lechmere)的報導。
分數等級
141款葡萄酒的品評結果

☆☆☆☆☆ 極佳 (18.5-20) 2

☆☆☆☆   非常好到傑出 (16.5-18.44) 28 
☆☆☆     良好 (14.5-16.44) 59
☆☆    普通 (12.5-14.44) 46 
                        劣質 (10.5-12.44) 6    

    哇!極好的布魯內洛。品評小組必定滿心期盼著 
品評小組的確是熱切期待著。Brian St. Pierre說,「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錯過它。」David Berry Green更是對它有高度期待。Michael Garner說,「對2001年份酒我有著非常高的期望。」其他成員也都有著相同的感受:大家全都將這次品評視為難得的樂事而等待著。 
    布魯內洛是否不辜負熱切期待呢 
品評小組們對這款酒的態度就像是小孩子們期待著聖誕節掛著的長襪,過高的期待似乎成了不可能如償的夙願。有趣的是,最正面的評價來自品評小組中惟一的義大利人,Filippo Bartolotta,他始終堅決地維持著正面的看法。St. Pierre似乎找不到這款酒能得到他贊同之處。Berry Green認為這酒未能讓他留下深刻印象。David Wainwright則說,「期待著嚴肅的酒,但卻令人失望。」Peter McCombie MW則表示,「他發現有一些不錯的酒,但卻有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非凡媽/宋雅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