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令人心很糾結的一天,無論是哪一方都不該遭遇這麼令人困窘的情境。我仔細的把事情的始末想了一次又一次,就是無法釋懷政府主事機關的粗糙行事。要喊一二個漂亮口號很簡單,但是制定細膩的政策執行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呀!這會很難嗎?不解在心中擴大。
事情是這麼開始的....由於少子化的因素,愈來愈多的閒置教室出現了。於是,台北市政府決定開始推行“活化教室”的政策。但是,政策必須是在妥善的規畫之下,才能真正讓社會資源被充份利用。別忘了,前提是“妥善”的規畫,畢竟,學校最主要存在的功能與目的是學生受教的場所,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單純與安全的環境下接受知識。
閒置教室的租借必須有良好的先決條件,例如,獨棟教室與不同的出入口等。相信任何一位家長都不希望校園裡除了老師、學生之外還有其他單位的進進出出,別忘了,校園安全是受教場所最重要的一環,孩子快快樂樂出門 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一個父母每天最小卻最基本的願望。雖然,活化教室是市政府欲推動的良善政策,但下級單位卻不能便宜行事,任意的租借教室給其他團體,而認定這樣就是達到完成上級交派任務的使命。必須說,身為政府機關,尤其是教育局與社會局,你們在做任何決策時都應該用更細膩與縝密的心思來規畫,你們的規畫往往會影響到國家最重要的成員呀!
回歸事件的本體敘述,這學年孩子的學校頂樓有空閒教室,於是,社會局與教育局直接將教室租借給身心障礙團體。由於租借的教室並非獨立的教室,而是位於小朋友還在上課的地點同棟樓,此舉當然引起許多爭議。爭議之由來自政府單位便宜行事,為何如此認定?可以從二個團體的角度逐一分析。
就身心障礙團體的需求來說,為此我曾特地到他們原來使用的場所參觀,許多身心障礙人士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硬體設施,例如冷氣的使用就是非常必須的一環。炎炎夏日,比一般人生活更為辛苦的他們更需要冷氣的使用來讓身、心處於較舒服的狀態,因此,他們原有的教室也都配有冷氣空調,但目前社會局所租借給他們的卻是位於頂樓最為悶熱的教室區,酷暑將至,想來對於身心障礙者必會是一大挑戰。另外,安全的動線規畫更是必要,一旦任何危機事件發生,他們是不是能夠有最安全的逃生動線,這些都是必須整體納入考量,而不是有空教室就直接配置,就等於完成上級“活化教室”的使命。
對小學的家長而言,把孩子送到學校只不過希望孩子能夠在單純的環境接受教育,自然不希望校園裡除了老師、學生外還要經常性的因為“活化教室”的政策而有不同團體隨時入駐,除了其他團體本身成員外,隨之會一起出現在校園的還會有社工、家長、工作人員等,複雜的程度是目前單薄配置的校園保全人員能夠掌控的嗎?而且,一旦租借成了常態,那麼未來校園的安全又該如何面面俱到的顧及呢?
這一次因為家長對教育局與社會局的政策產生異議,也讓身心障礙團體覺得似乎是不被接受的一員。今天應身心障礙團體的邀請,與其他家長一起到了身心障礙機構參觀,看著年邁的父母們還得為這一群都已經三四十歲的大孩子擔心,擔心他們會不會生活自理,擔心他們會不會受傷,就像我在照顧幼稚園的寶貝一樣,但我知道他們的擔心恐怕會是一輩子的,因為他們的孩子雖然有著成人身軀,但心智卻永遠無法能夠有相同的成長。看著他們,心中滿是不捨。看到社會局把他們推到第一線直接面對拒絕,說真的,心裡既心疼又生氣。
今天,我見到了二方的困境,一方面希望孩子的受教環境能夠單純安全,另一方則在社會局的安排下希望能夠順利的租借到場地,但卻覺得似乎遭受到異樣的拒絕。
其實,這樣的二方的矛盾是在一開始就能被妥善避免的,如果主管機關在處理與規畫上能夠有更細膩的處理。教育局在執行“活化教室”的政策時,是不是應該有更具體宏觀的規畫,要如何使用,如何結合社區特色,甚至更重要的:如何讓你的美意不會影響到原有的學生生活,再次強調,畢竟學校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孩子一個安全單純的受教空間。當你在做一規畫時,是不是應該在硬體上先將孩子的上課區域與社區活動做完全的區隔(獨棟的使用,獨立的進出口),而莫貪圖方便,讓所有的團體的摻雜在同一空間。
而主事的社會局是不是在為這些弱勢團體租借場所時該有更細膩的心思,不要把這些弱勢團體推到第一線讓他們直接受到拒絕的傷害,說真的,這些父母已經夠苦了。再者,在為他們規畫租借場所時是不是該考量生理需求,不是單純的搞到幾間教室就交差了事,安全、衛生、舒適都是必須納入規畫的,他們的確需要更多細心的照料呀。
要想一個好聽好看的口號很簡單,但是要如何細膩的制定執行的政策卻是需要政府主事機關多花一些心思的。如果,這些機關單位在執行上級旨意時能更細膩,許多的衝突其實都可以事先避免,也不用讓二造(學生家長/社福團體)處於今天這麼為難之境。請給我們更細膩的政策規畫,好嗎?
留言列表